这几天,“要正确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‘温差’”一句话成了网络热梗。
7月17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:初步核算,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5%,比一季度加快1.0个百分点。宏观数据相对漂亮,微观经济却未出现明显改善。
具体解释就是:由于宏观数据的一种综合性和微观主体感受的局限性造成的。比如说统计数据是采用了一揽子的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进行统计的,但具体到某个人,不可能体现出他的感受。
但细琢磨,这句话大有问题。
常言道“大河有水小河满”,只有宏观经济好了,整个经济形势不断发展覆盖到每个人,让每个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,就好像阳光普照一样。
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互相联系的,一旦整体经济形势向好,都会从中受益。
不可能出现整体经济不断发展,而广大人民却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红利这种情况。
比如说改开40年,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生活在一天天变好,每个人那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。
展开全文
我是80后,我小时候觉得最好吃的食物是羊肉串和烧鸡,因为难得吃上一次。80、90年代,我们国家物资太匮乏了,甚至吃肉都很奢侈。
但现在这些大街上都是肉食店,可我已经吃的很少了,因为我要减肥,不能吃太多肉。
这就是普通人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红利。
现在虽然说宏观经济增长,但普通人生活却并未感受到,相反现在就业形势很差失业率很高,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.3%,尤其是青年失业率,国家统计局6月公布16~24岁青年失业率21.3%。
可见宏观经济的发展,并未普及到普罗大众,每五个青年之中就有一个失业。
这还没有算中年失业的,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前公司高管去开滴滴,或者送外卖的新闻,实在是令人震惊。
正因为大经济环境不好,导致许多公司效益不佳,只能裁员。而被裁的人在长时间内找不到与前一份工作待遇一样的工作,所以只能去开滴滴、送外卖。
所以宏观经济一旦不好,出现了经济寒冬,每个人都能深刻感受到。
就好像寒风吹来,人们纷纷穿上厚衣服御寒一样。
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1日讯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布《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》,数据显示,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.1万亿元,同比多增1.3万亿元。
而与此相对的则是6月份各类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均整体下调。
为什么这样的情况?
正是因为大环境不好,所以人们不敢花钱,纷纷把存到银行里。结果银行里的钱越来越多,但经济形势不好,企业公司不敢扩大规模,更不要说创业了,所以银行贷款贷不出去,只能降低利率以此来让人民把钱取出来去消费掉或者投资。
但现在楼市下跌,股市萎靡,经济不好,工作朝不保夕,人人都有危机感都在积谷防饥,而且根本没有稳妥的投资渠道,虽然银行利率低,但起码稳赚不赔,少点就少点吧总比投资肉包子打狗强。
还有人说把钱存银行是跑不赢通胀的,拜托,作为一个普通人,就别想着跑赢通胀了。
普通人在经济大潮中只能载沉载浮,随波逐流,不要妄图对抗大势,否则就是螳臂当车。
也有人说要我们打开格局,要有大局观,不要在意这些细节。
但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。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
只有每一个家生活富足安康了,国家才能好。其实国富民强应该反过来说,民富国强。
不要总谈论宏观大趋势大格局,要多关注升斗小民的生计,关注民生福祉才是各级正副最重要的事。
最后用唐朝诗人聂夷中《伤田家诗》来作为结尾。
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秋谷。 医得眼下疮,剜却心头肉。
我愿君王心,化作光明烛。 不照琦罗筵,偏照逃亡屋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